黄河牵着我的手            


您的位置:
主页——黄河牵着我的手


1、函古关寻黄河

2、潼关古城亲黄河

3、风陵渡观黄河

4、天鹅湖读黄河

5、虢国故地想黄河

6、关帝庙念黄河

7、蒲州古城思黄河

8、待月西厢伴黄河

9、铁牛身边叹黄河

10、鹳雀楼旁梦黄河

老锅豆腐帐——黄河岸边寻古记

潼关古城亲黄河

    此次出行并没有打算去潼关,只想去观览风陵渡,但因为我们所包的车属于河南灵宝市,风陵渡属于陕西地界,当我们行至陕西境内时被当地的“运政”拦截检查,按照运政人员的说法要罚款5002000元。我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觉得是地区性的排异心理在作祟。这时检查人员中有个人坐上驾驶的位置,催我们上车,说不罚款了,他要去潼关开会。于是我们便才有了意外收获,来到了陕西的潼关。
    在这个晋、豫、秦三省交界的地方,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它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函古关到潼关应是一条山沟的东西两个关口。
    潼关作为军事要隘的历史应很久远,战国时代,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三国时期也发生过曹操与马超激战潼关的事件;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队,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
    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古城的西侧,这里只剩下高大的土墙,城门洞的位置依稀可辨,上墙的马道还完
整地保留着,城墙上有两块巨大的石头,经过辨认是柱础,柱础的直径约有五十多公分,可见当初上面的城楼建筑该有多宏伟。铁路和公路的修建,把原本完整的城墙破开了大大的豁口,城不在了,墙也没了,留下的只是任凭风吹雨淋的废墟。
    在公路的北侧对老夫妻在割油菜,我下到农田里,拿着镰刀也比划起来,大妈说我很象样,将近
30年不干农活了,如果不是为了赶时间,我还真想给她二老帮忙呢。我问大爷大妈,此处离黄河有多远,“200米,很近”。不是因为咱视力不好,而是因为这乌涂天,能见度极差,看不出这黄河离我有多远。我往北面的滩地走去,半截的玉米杆仍旧戳在地里,等待今年的翻耕。我低着头边走边憧憬着黄河的样子,突然眼前一亮,脚下流淌的滔滔黄水正冲涮着岸边的黄土地,抬头望远处,天水一色,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水,确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感。极想蹲下去用手触摸带着泥沙的黄河水,又怕我的分量把松软的黄土岸踩塌,投入黄河母亲的怀抱,那我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黄河水,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传承了母亲的颜色,带着染黄了的皮肤,完成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使命。与黄河近距离的亲近,了却了我俩的夙愿。
    在返回的途中一直在想,规模很大的潼关怎么就被废弃了呢?回京后查看了相关资料,得知建国前夕古城巍然屹立,
1958年三门峡建坝拦洪,潼关古城属水库区,潼关城建筑物被拆除,潼关县城南迁十余公里,但是黄河的水始终没有淹到老古城,现仍有不少居民在此居住,现名港口镇。当时问老乡老潼关是否还在,老乡说只有西边的这点土墙废墟了,其他都没有了,回来查资料才发现,“现留关城周长5公里,北面与东北以夯土为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六处门外,尚有南北两个水门”。不知道老乡是故意隐瞒还是真不知道,使我们当时觉得意外收获的潼关之行变成了回京之后的遗憾之行。“不打无准备之战”,还是有道理的。(54日上午)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