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山印象

 

您的位置主页燕都寻趣燕都情话—丫髻山印象


    2006211日,我到密云县与平谷区交界的石峨村一带去寻找长城,正巧路过丫髻山,顺便停车上山看了看。山上的庙宇现全部都在重新修复中,从半山腰依次往上是东岳庙、回香亭、三官庙、巡山庙、灵应宫,山顶的灵应宫由于维修进不去,所以我没能登顶。灵应宫山门外的碑林倒很值得一看,现石碑中年代最远的是“康熙岁次丁…夏日立”和“康熙四十七年”的碑,依次是乾隆的和嘉庆的以及民国年间的。另外还有许多“老会”立的碑,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如:“东直门外三顶老会”,“龙灯老会”,“永远廉子老会”,“四顶源流子孙老会”,还有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吉日立的“纯善源溜老会”,就连有一对石狮子胸前的挂饰上都镌刻有“献桃老会”。
   
后来我在与当地老乡攀谈过程中得知,这里的碑林中“老会”多是全国碑林中的一大特点,村民还告诉说到这山上的石碑可太多了,这里有一句老话叫:“芦沟桥的狮子数不过来,丫髻山的石碑数不过来”。丫髻山是一座较为典型的道教名山,在《日下旧闻考》一书中就有很祥细的记载:“县东南(指怀柔)九十里有丫髻山,二峰高耸,上有碧霞元君祠。昌平山水记。……圣祖御制丫髻山玉皇阁碑: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骈肩叠迹,不可胜计。古称积高之区,神明所舍,况兹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冈峦回合,蜿蜒磅礴,而钟秀於是。则其神气之感,数有灵应,理固然也。康熙五十二年,值朕六旬诞期,诸臣民就兹山瞻礼,为朕祝禧,因共建玉皇阁以祈延寿……”。
    据
1981年版的《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录》中介绍:“此山历史悠久,据当地传说,在汉末唐初即有云游道人到此,流连忘返而在此修炼。到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山上己建有泥墙草顶的房舍。到明代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大兴土木,在丫髻山的西顶建起工程浩大的碧霞元君祠,清康熙年间,又在丫髻山东顶建玉皇阁,其它庙宇建筑也历代修缮不断。到鼎盛时期,由山脚到山顶,有南天门、回香亭、五菩萨殿、天地水三官殿、碑亭、巡山殿、铁瓦殿,攀上十八盘,穿过药王庙,便是两顶的主建筑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了。除此之外,山上山下还有行宫、马王庙、龙王庙、戏楼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落”。
    丫髻山每年的农历四月都有庙会活动,逢庙会时,各地的货商纷至沓来,赶庙会售货。大大小小民间花会团社云集山前,方圆几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来此进香,狮子、龙灯、旱船、高跷等各种花会争相献艺,从山上到山下处处彩盏花灯,这就是流传很久的“丫髻盛会”。在清康熙年间,丫髻山庙会进入高潮,当时的庙会己成为京东一带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之一。我在碑林中看到的那些镌刻着各种“老会”的石碑,很可能与这些民间花会有很大关系,当地百姓对我说,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从京城东直门一带的人到这里来拜山,还说到他们的前辈曾经就是这些花会组织的成员。实在可惜的是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没能延续下来,大部分都失传了。

   
在中国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如何保存这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却很少得到重视,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也不能全都抛弃,人们没了精神和信仰也是不能生存下去的,这是用金钱和物质所不能办到的。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