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
|
|
|
|
|
蓟丘和蓟城 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
|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丘,约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说明这一高丘的历史是很久的。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
|
|
|
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 当辽与北宋沿着塘港湾泺 一线南北对峙的时候,活动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号称女真族的少数民族,日渐强盛起来。不到两年时间,金人在俘虏辽天祚帝、拔掉心腹之患以后,又卷土重来,乘胜南下攻宋。金军到达燕山府城下时,北宋守军不战而降。于是金军在占领燕山府后即长驱直入,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京城汴梁。这时宋徽宗如惊弓之鸟,急忙传位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余人都成了阶下之囚,北宋王朝灭亡了。北宋王朝灭亡以后,金朝的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大到淮水沿岸,它在华北平原上的统治也就转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于是金朝的统治者便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迁移到燕京来了。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颜亮命梁汉臣、孔彦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了。金中都即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同时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
|
|
|
明代的帝王之都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大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朱元璋兼并了起义军陈友琼、张士诚的势力之后占领了江南半壁江山,并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帅师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2日),徐达攻下元大都后,将大都城改名北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以巩固北方的守卫,防御蒙古族的南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这时燕王朱棣拥有重兵,蓄意夺取统治权,并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从他侄儿的手里夺取了地位 。朱棣即位之后,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首先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称北京。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 |
|
|
|
北京城的未来 古老的北京城,已经走过了3040年的沧桑历程。北京城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息息相关,它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古老的北京城也开始迈开走向第一流现代国际城市的步伐。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充分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体现古都传统文化的风貌,这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它、关心它的人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
|
此网页最近更新于2010年08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