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黄河九道弯

 

您的位置:主页>>随笔与游记>>又见黄河九道弯


引子

    利用长假出游已成了我们全家的惯例。
    五一见到黄河的激动情景还象昨天那般清晰,还想再次回到黄河的身边,聆听那风吼马叫般的怒涛,俯瞰那滚滚黄流的宣泄。
    在家盘算好行程,预计
4天时间,接受上次在山西“扭秧歌”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冤枉路,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无限风光上。
    102日清晨6
点多起床,收拾停当,武装好自己,驾着“白龙马”出发了。


塞外名关——张家口

    艳阳高照在平坦的高速路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儿时大杂院里有个人在张家口当兵,看他皮帽皮大衣的装束,觉得那里是个遥远而又寒冷的地方,今天我们只用了三个多小时便看了位于长城上的大境门。

    进入张家口市区一直走到北端就到了大境门。东西两侧的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门外匾额有察哈尔都统高惟岳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看到这苍劲浑厚的字,儿子故意把字的顺序颠倒念成:“山河好大”,句子倒也通顺,意思也没有错误。
    《口北三厅志》记载:“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明设防守,清置总管,形式险要,足资拱卫”。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首先占领张家口然后再攻入北京城,老爸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提起往事,老人的眼里冒着兴奋的光芒,也似乎年轻了许多 ,这是后话。

    我们登上大境门的台阶,来到了顶部平台,新修过的垛口还刷上了涂料,其实整个大境门都被修补过了,墙面残破的地方补上水泥然后画上砖线,虽略显完整,但觉失去了古朴。张家口的长城属于外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在北魏、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我们向西沿着城墙 向上攀登,除关口处是砖墙,上面是整齐的石墙,为方便游人在墙内侧开辟了一条步行道,干净整洁,还避免了人为登墙的破坏。

    从张家口出来,我们赶往古城宣化。宣化的土城墙依然高大完整,围绕在古老的城垣四周,虽然现在城市的规模在扩大,宣化城早已突破了土墙的束缚向外围扩展,但墙头的野草沉淀着历史的硝烟,那是永远也抹不掉的痕迹。
    市区的正中有一座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门楼,那就是著名的清远楼,又名钟楼。它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
1482 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四面皆有门洞相通。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据说可与武汉黄鹤楼媲美。
    在清远楼附近我们找了一家饭店解决温饱问题,透过玻璃窗仍能领略清远楼美丽的姿容,钟楼内的道路早已封闭,环绕在四周的马路上车水马龙,清远楼就犹如街中心的一个孤岛。

    欣赏着外面的街景,品尝着塞外“大漠烤羊背”,和煦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在我们身上,驱走了寒意。但也该告别古老的宣化,开始新的行程了。


左云右玉——好听的地名

    从宣化出来走上通往大同的高速路,追逐着渐渐西斜的太阳。高速路象一条湍急的河流,把一辆辆汽车如同小舟般地送往下游(果真上那样的话,俺家的“白龙马”就省“草料”了)。

    出了大同市继续西行,过了我们曾经游览过的云岗石窟,就进入了左云县。离左云县城还有两公里的地方,路边有座古城的遗迹,车子停下来,我和老锅下车查看,就在古城遗址的土坡上发现了一堆碎瓦片,仔细观看,上边纹路清晰,凸凹有序的排列着绳纹,根据这些瓦片断定这里的古城可追朔到汉代。再细看这些残破的瓦片象刚被打破不久,残片比较大,而且堆在一起,我俩断定是村民收秋后翻耕土地时嫌碍事,随手扔到土坡上的。瓦片不厚,又有一定的弧度,如把这些瓦片拼接在一起可能是一个直径约三、四十公分的瓦罐,看着已经掉到树梢的太阳,不得不放弃拼接的想法,赶路要紧,按计划我们今晚要住在平鲁。

    进入了左云县城,来到了三岔路口,路标指示的右玉方向正在施工,我们只好拐进县城大街寻找通往右玉的路,兜了一个大圈子于回到了原来的三岔路口,当老锅向当地村民打听路时,一个小青年提出带路,并索要二三十元的辛苦费,老锅急于赶路,就把那人领到车前,让他上车带路,但遭到我和儿子的一致拒绝,并非舍不得这二三十元,而是对这些带有敲诈行为的人极其痛恨,今天走不出左云宁肯住在这,都不情愿陌生且图谋不轨的人坐我的车。于是我们再次进入左云县城,寻找右玉的路,经过反复的碰壁,终于走出了左云,开上了一条土路,此时天色渐暗,流动的车灯告诉我们109国道离此不远,上了国道就能直奔右玉了。天完全黑了下来,走上国道心里感觉踏实许多,虽然还有几十公里的路,开个把小时就到了。看来今晚只能住在右玉了,进入右玉县城找了个住处安顿下来,第一天的行程就划句号了。

第二天起床以后,感觉甚冷,急忙把带来的毛衣、抓绒衣、小棉袄套在身上,老锅下去发动车时,车厢上有一层如同雪花的霜,挡风玻璃被结成冰的霜封个严实,这可是事先没有料到的。


寻找黄河老牛湾

    103日的清晨,我们从右玉县城出来一直向南行驶杀向平鲁。没走出多远就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城桓遗址,从地图上标明的位置上看是“平鲁城”,土城墙依然显示出当年的古城范围,城墙延续到两侧的山顶上。这一带古城、烽火台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可以看出晋北这片土地始终战事不断,无数的征战造就了众多的风云人物,留给后人的是便是这数不清的战争遗迹。
    临近中午我们到达了位于平鲁西边的偏关县,走进有些狭窄的老街道,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偏”字的概念,偏远、偏僻、偏离等等,都能反映出与现代化都市的那种差别,偏关地区山高路险不通火车,这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偏关县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又是万里长城的外三关之一,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自古为兵家征战驻防之地。原有的偏关城虽残破但依然保留着,刚刚修建的城门崭新夺目,附近的围挡还未被拆除,门洞上方的匾额有新题写的“偏头关”三字,其排列是现在从左至右的书写顺序,如果按照古城旧制应该念成“关头偏”,真是个现在与过去的不谐和音符。

    在偏关吃了顿午饭我们赶往黄河边,看着地图寻找老牛湾的位置,它应该在万家寨的北边。很好走的山路就把我们带到了著名的万家寨。老锅直奔老牛湾的心切,沿着平坦的柏油路就往前开,路边刚好有在此工作的人,于是我们下车顺便打听一下路,那人告诉我们这里的路就要到尽头了,去老牛湾要退回11公里,那边有条土路可以上去。于是汽车调头往回走,看到了那条狭窄而又布满碎石的路,路边有个很大的加油站,我们进去加油,加油站的老板告诉我们,进老牛湾这条土路很危险,在万家寨水库边上有一条水泥路能到达老牛湾,一般人不知道,我暗自庆幸不用走颠簸的土路就能到老牛湾。于是我们再一次调头又开往万家寨,11公里的山路虽说不远,但弯来绕去的也费时间,路上有工人在维护路面,也有人在修理抛锚的汽车,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在这条山道上经过了三次,不知道他们用怎样诧异的眼光来看我们呢。又回了万家寨,找到了那条小水泥路,汽车开下去一看,路被很多的施工垃圾堵死了,无奈之余我们回到了水库边。既然到不了老牛湾,咱们就欣赏一下万家寨的景色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黄河边,为什么要放弃呢,这时才想起应该好好端详一下这美丽的工程。

    万家寨是山西最大的水利工程,库区在晋蒙峡谷之间,绵延数十里,高大的水坝辖峙在两山之间,水坝下的河流泛着耀眼的白光向南流淌,不远处的黄河大桥连接着山西和内蒙。

    这里为什么叫万家寨?在路边陡峭的河谷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一座孤立的平台上残存着一座古堡,其位置之险峻令人称奇,虽然大坝截流了咆哮的黄河水,环绕在它四周的是断壁残崖,老树野草,寨中也无炊烟袅袅,鸡鸣狗吠,早已是人去寨空,但仍能显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势。

    进入游览区,只见一横杆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旁边有工作人员要我们购票方能进入,经打听我们得知,这里有船可以到达老牛湾,太意外了,我们赶快按规定交了钱,把车停在了停车场。

    沿着黄河边我们行走着,清清的河水显得很安静,没有喧嚣,没有急流。眼前是横跨在黄河之上的人行索桥,两边山上的高大铁塔牵起粗重的钢索,我有些担心索桥的摇摆,在那高于水面70余米、全长470多米的桥上走,该有多紧张啊,走到了桥上我的担心显得有些多余,虽然不象钢筋水泥桥那样平稳,但上面结实的钢结构却使人感到踏实,不由得使人赞叹设计者的聪慧与施工的精心,也许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他千千万万个工作中的一笔,但留给我的却是险与美的结合。橘红色的夕阳透过钢网的空隙照射过来,这给钢铁身躯增添了一股柔情,抚摩带着阳光温暖的桥,心中有一种甜甜的滋味,这桥成把“脚踏黄河水”成为了现实。

    过了桥,我们乘汽艇去老牛湾。15公里长的河道平静舒缓,汽艇划出的水线蜿蜒在曲曲弯弯的水面上,两面的山犹如刀切斧劈一般,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到20分钟我们到达了老牛湾。

    在黄河东岸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巨石,那古老的村庄——老牛湾就坐落在巨石之上。石路石墙石石屋,一个由石头构成的世界,古老苍凉而又神奇。眺望黄河,看不到黄河中船只往来,站在这马面般凸出的小村旁,没有凛冽的寒风,也没有扑面的黄沙,蔚蓝的天空下,和煦温暖的夕阳撒落在这宁静的河湾,真是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相传,这里发生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又是历代屯兵之所。而今的老牛湾可谓冷冷清清,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里只剩下八户人家,留守在十屋九空的老牛湾。

    黄河过去是黄金水道,它连接着甘肃、宁夏、内蒙等地,老牛湾曾是秦晋蒙三省交汇之地最红火的码头。公路、铁路的飞速发展,黄河水道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作用,老牛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深山旷野中沉睡的古董。
    老牛湾是明代古堡,至今仍可见到当年的形制,在老牛湾四边的山上烽火台控制着制高点,长城与黄河在此交汇,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在这里握在一起,黄河岸边是故土,长城脚下家乡,曲折的河道与巍峨的烽火台,印证着昔日的风采,也展望着美好的未来。
    老牛湾是我们此行的折返点,当晚我们住在偏关县城。


走走停停,欣赏沿途风光

    此行较之五一的晋陕之行最为轻松。104日早晨吃过自己熬的小米粥后,赶着“白龙马”继续上路了,今天的目标是河北的蔚县。计划路程是:偏关——三岔——神池——朔州——山阴——应县——浑源——广灵——蔚县。

    早晨的空气很清新,早晨的阳光很和蔼,早晨的山路也很清静。山沟中的树梢辉映着初升的朝阳;山坡上红黄绿树显示着秋天浓重的色彩;地里的老玉米挂着沉甸甸的果实等待着主人的收割;漫山遍野的羊乐坏了只吃过羊肉没见过羊群的儿子,追逐着黑犄角的老山羊拍明星照;路旁时有毛驴出没,儿子大叫着飞奔下车去给毛驴拍特写;晋北的黄土高原也别有风情,层层叠叠的梯田象搭积木似地直码到山顶,乐得老锅大喊:“把这给我拍下来,再把那给我拍下来,我回去画速写”。一路走一路停,欣赏不尽未经雕琢的大自然;欣赏不尽红于二月花的秋色;欣赏不尽古战场遗留下来的座座烽火台。

    真是一个快乐的早晨。快乐在于发现而不在于索取,发现美就是快乐的起点,而美又是无所不在的。山路弯弯是种美,盘旋在山顶俯瞰群山又是另一种美;红红的霜叶是种美,枯黄的野草覆盖在山峦上又是另一种美;蓄着胡须的老山羊是种美,整个羊群阻挡了汽车的通行又是另一种美;整齐的石砌城墙是种美,象一本本厚书似的夯土城墙又是另一种美;四方的烽火台是种美,圆敦敦的烽火台又是另一种美。美不胜收,不胜枚举,美在眉宇间,美在心坎儿里。

    就这样走走停停,我们过了神池,到了大水口,路把原来的土长城拦腰切断,头一次看到土长城有一种走走的念头,于是我们停下车,巧得很,路旁也停着一辆北京牌照的车,顺着墙边走回来两个年轻人(一对夫妻),攀谈中得知他们刚从河曲归来,下站准备去广武城和雁门关。山西是个好地方,数不清的古城边关吸引着众多的来访者。

    走上高高的夯土墙,墙两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在土墙的边上有一个四四方方被土墙围护的场地,好象是圈养马匹的地方,再往前走,土墙被无情的洪水冲开了一个大口子,看着深十几米的的土沟,看出了洪水的无情。

    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朔州,时间是中午11点多,我和老锅商议到山阴吃午饭,在我的导航之下汽车开往山阴方向。没想到刚出朔州县城道路就发生了变化,汽车都堆在路上象蜗牛一样的爬行,以为是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往前又挪动了一公里左右后看出是在修路,我俩决定赶快离开这里,别再碰上“秧歌路”,于是改变原计划路线,调头上了大运高速朔州支线,放弃了继续边走边玩的设想,径直到了河北的阳原,下了高速直到蔚县的暖泉镇。


京西第一州——蔚州

    艳阳高照时我们到了与山西接壤的古镇暖泉镇。当汽车开进暖泉镇以后,一种特有的气氛扑面而来,老式的民居以及完整的古堡令人感到亲切,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除了钢铁做的汽车就是水泥做的高楼,穿行于街巷的汽车犹如钢铁长龙,不知疲倦的人们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尽情享受都市风光是对自己的精神安慰。在暖泉镇我看到了一种原始的美,夯土城墙中有土坯垒的院墙,有花秸黄泥抹的山墙,虽说这种结构在很多人眼中是很落后的,但它所蕴涵的美无穷的,土坯和黄土泥保持着黄土原有的形态,还可以重复利用,不象砖头那样被烧制后无法再恢复成原有的本色。这种土屋有很多的特点,1、就地取材;2、造价低廉;3、没有污染;4、更新便捷。

    暖泉镇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年间的古村落——西古堡村。我们由北门进入这古老的村落,砖砌的城门上有一座阁楼,进入主街道,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院落分列两旁,有些民居甚为讲究,连环院、四合院也随处,木刻砖雕别具一格,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房屋至今还居住着村民,在沿街的山墙上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后传人”的宣传标语,古堡内的地藏寺、观音殿、马神庙、三义庙、戏楼等建筑布局灵活多变错落有致,显示了这里曾经的辉煌与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建筑工艺。

    当我们一踏进西古堡村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们一跳,满街的墙面上刷着日伪时期的标语,“建立大东亚”、“反共缴共”等等,弄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锅一脸的疑惑,村民告诉我们是在这里拍电影呢,这里是难得的外景地,真实而又完整。

    事有凑巧,当晚我们与“八一电影制片厂敌后武工队摄制组”同住在蔚州宾馆,院子里停放的道具把小锅乐得够戗,挂着日本国旗的军车、装甲车、摩托车那丑陋的样子与院里停放的各种汽车形成鲜明的反差,小锅好奇地这扒扒那看看,踩上装甲车的脚踏板装出挎在门边的样子,坐上摩托车装出鬼子进村的神态,我说他,“不象鬼子,充其量是个日本翻译官”。

    10月5日的早晨吃罢早饭,我们不慌不忙地逛蔚州城。坐落在壶流河南岸的蔚县城,是京西现有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它的城建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期先民们的定居生活。蔚县古称蔚州,历史上是“燕云十六州”之一,有“京西第一州”之称。

    南安寺塔是耸立在蔚县城南门西侧的一座古塔,始建于北魏,重修于辽金,是一座高 28米、八角形、十三层砖筑实心塔。塔身巍峨壮观,造型精美,在朝阳中更显得出类拔萃,虽历经千年的风雨和人间沧桑,但仍保存完整。此塔因坐落在南安寺而得名,寺庙早已荡然无存,塔下的院落是剪纸作坊,

    钟楼是蔚州的中心地带,高大的门楼上有“蔚州剪纸城”几个大字,字的两旁还有蔚县剪纸代表做——两个京剧脸谱,一条南北交通要道横贯钟楼,钟楼正对着的是南门,从钟楼到南门是一条正在修整改建的步行街,由于施工显得有些脏乱。相信古老的蔚州城会兴旺发达,重振辉煌。

    蔚州城没有北门,在城北的城垣上有一座国家级文物——玉皇阁。玉皇阁又称靖边楼,明洪武十年与蔚州城墙同时建成,由龙虎殿、钟鼓楼、玉帝神殿和配殿组成。玉帝神殿为三重檐琉璃瓦顶,殿内保存有珍贵的明代壁画,整个建筑木质结构,高低错落,弘整高峻,虽受数百年风剥雨蚀和兵灾匪患,后几经修建重建,现仍能完整体现明朝建筑艺术。大殿的院落整齐干净,有一些石碑被立在这里,这些文字记载能充分展示古老蔚州的沧桑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蔚州,记住蔚州,热爱蔚州。

    蔚州有一大特色产品,那就是家喻户晓、闻名海外的剪纸。蔚县是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表现内容丰富,不仅有戏剧人物、神话传说、戏剧场面、戏剧脸谱、古装仕女,还有风景名胜、翎毛花卉、鸟兽虫鱼,以及一些吉祥图案等。  

    在蔚县从事剪纸行业的人很多,剪纸厂、剪纸作坊遍地都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周广是蔚县众多剪纸艺人的佼佼者。他是著名剪纸艺术家周永明的长子,9岁随父亲学习剪纸设计、刀工和色工。周广在继承父亲剪纸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发展新技法,尤其是他练就倒拉胡须的“刀技”在蔚县剪纸刀工中堪称一绝,周广以他精细的刻制点染技法创作出的人物、花鸟等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在国内多次获奖。

    中午我们来到周广家,一方面参观他精湛的剪纸艺术,另一方面想看看剪纸是怎样诞生的,周广夫妇热情地接待我们。在周广剪纸厂的展室里我们看到了绝世精品,栩栩如生的人物、逼真的瓷瓶、风趣的孩童在老艺人的刀下如同照片般清晰,我们真是大开眼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优美的图案竟是剪纸。我们又来到车间,参观工人的现场操作,一个制作好的剪纸蓝图被固定在50层厚的宣纸上,工人们用各种型号的刻刀按照上面的线条进行精心的切割,一个巴掌大小的剪纸要刻一周,可见其精细程度。

    我们全家与周广夫妇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很敬佩他们夫妇的创业精神,也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也真心希望剪纸这门艺术别断档,不仅后继有人,还要发扬光大。


回家

    告别蔚县准备打道回府,离家还有200多公里,全部是山路。小锅开车到了河北省与北京交汇的孔涧,我们暂做休息,抬眼望着高高的东灵山,猜想着海拔两千米以上该是啥温度,老锅看见山脚下有道碎石墙,又奔了上去,我和儿子在路边欣赏景色。这时听见传来刺耳的刹车声,只见一辆满载的大卡车从山上蹒跚下来,在我俩对面的马路边带着更刺耳的刹车声停下了,一股焦糊味扑鼻而来,车上跳下两个人,一左一右拿起路边的胶皮水管猛浇车轱辘,白色的水蒸气顿时淹没了车帮,小锅对我说,“车再继续行使下去,一旦刹车失灵,那后果不堪设想”。今年我们全家两次开车出去旅游,路上的车祸见得太多了,大车的事故率很高,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车祸,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活着也不仅仅为自己,活着也是一种责任。

    进入了北京市境内,与河北省临近的门头沟山区的景色也非常宜人,山路边树被提早染红了,午后的阳光照射在多彩的山坡上,汽车好象进入了油画般的走廊,这里的红叶如此的浓烈,面积如此的广阔,是香山红叶无法比拟的。

    在如醉如痴的红叶陪伴下,我们回到了家。时间是2004105日下午5点半。

                                         2004108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