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中原情

之一:“夷门自古帝王都”

 

您的位置:主页>>随笔与游记>>夷门自古帝王都


    103日的清晨,小雨霏霏,古都开封笼罩在凄婉哀怨的氛围中。“汴梁形胜甲天下,夷门自古帝王都”,往日的辉煌早已经灰飞湮灭,但抹不去人们对七朝古都的怀念和敬仰。

    大相国寺门前,车来人往一片喧嚣,抬头望去是赵朴初题写的“大相国寺”匾额。

    早就听说过赫赫有名的大相国寺,今日有幸得见。从唐睿宗赐名的相国寺到现在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大相国寺受到诸帝王的尊崇,求雨祈雪,生日祝寿,忌日行香等,成为中外闻名的佛教活动中心。

    走进院落首先进入了天王殿,而后是气势恢弘的大雄宝殿,大殿前香火缭绕,大殿内一个巨大的木鱼吸引了儿子的目光,如果不是有栏杆隔着他非要去摸一摸不可。由正殿穿过月亮门,便是罗汉殿,更为独特的是殿中有一院落,有一八角形状的亭子耸立其中,亭中是一尊四面造型相同的千手千眼佛,这是用整棵银杏树雕刻而成,是寺中的珍宝。再往后面走就是藏经楼。这时从我身边急匆匆地走过一个人,身着由诸多的碎布片拼接而成的长袍子,头上还戴顶旧草帽,令人匪夷所思。

    从后面折返到相国寺大门,观其建筑不像一千多年的遗物,整洁的院落以及油漆的颜色都显示不出沧桑的痕迹。原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也颇有些磨难,唐代的相国寺均为木结构,因无避雷设施,数遭火灾;金灭北宋,东京城被抢掠一空,相国寺也未幸免;元末,开封屡遭战火,相国寺毁损严重;大相国寺遭受的最大浩劫是明末的水患,整个寺院被泥沙淤没,清代初期,在废墟上重建寺院。我今天所看到的相国寺,是乾隆年间重修后的格局,解放后修葺的。

    天上的乌云笼罩着饱经痛楚的相国寺,那小雨似在向游人诉说着一千多年的委屈,我的心情也有些压抑,很多很多古老的东西其实早已远离我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缅怀和感念。

    带着有些沉重的心情我们来到包公祠。在碧波荡漾的包公湖西畔,一片庄重典雅的建筑坐落在这里,顾名思义包公祠是为了纪念有口皆碑的包拯而修建的。《重建包公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九八二年省、市各界有识之士依据史籍,参以传闻,多次商讨拟订就西南隅、包府坑西岸、旧传包府故址,辟地建祠,以兴废继绝,永志纪念。”

    步入包公祠的院落,给人一种清淡别致的感觉,不由得让你顿生敬畏。大殿内有包公坐像,蟒袍冠戴,正气凛然。二殿内有一块“开封府提名碑”,记载着担任开封知府的人员名单和期间,包公是第九十三任,在“包拯”二字上有一道深而光滑的指痕,这是因为后人在观碑时习惯用手指点摩,天长日久,名字上便留下了这道指痕,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包公的关注与敬仰。游人也情不自禁地摩挲那道痕迹,我为石碑而心痛,照此下去这么贵重的文物岂不被摩穿?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回家后翻看资料得知,此碑为仿制品,原碑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后悔没有在仿制品上摩挲一下。

    游罢包公祠我俩赶往龙亭。龙亭前的一对大石狮子与我们以前见过的不同,其造型雄伟,浑厚古朴,看那被风雨侵蚀的程度,似为早年间的遗物。

    进入大门后,需要步行180丈方能到达龙亭山,被誉为“驰道”的两侧左为杨家湖,右为潘家湖,在斜风细雨中龙亭显得那么遥远。在“嵩呼”的牌楼前我给儿子拍照,只为一“嵩”字,“嵩乎?嵩玮乎?”登上72级台阶,终于来到了万寿宫前,凭栏极目远眺,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向西望去,两个高高的阙楼伫立在杨家湖畔,那里是仿照“清明上河图”的画意而建的清明上河园。

    走出龙亭我们穿行宋都御街,古香古色的街道似北京的琉璃厂,又似西安的书院门。这里既有三步两店的店铺,也有较大的仿古阁楼;既有高低错落的楼房,也有普通简单的平房,造型各异,变化多端。

    游罢开封,使我想到了西安,我们这个民族始终生活在战争中,战争把诺大的长安城毁掉了,只有那不怕焚烧的大雁塔还记载着那曾经辉煌的历史,“开元盛世”后便是自毁家园的“安史之乱”。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想象中的昨天,那金碧辉煌的殿宇粉饰不了战争带给国家的灾难。毁掉的,意味着永远失去;重建的,记录不了历史的沧桑。

                                       写于2003年10月24日

悠悠中原情:夷门自古帝王都   悠悠中原情:寻梦九朝古都   悠悠中原情:威震四方少林寺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