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 摄 散 记

您的位置: 首页广安大道—拍摄散记
 

拍摄散记

胡同杂谈

名人故居

铺面房

 

 

老门楼

 

 


    2000年7月12日,是我实施拍摄计划的头一天。天气预报是40度,我早早的起床,5点30分出发时,已能感觉到那不比寻常的燥热。我挎上相机,骑上我的“老皇冠”出发了。从虎坊桥拍起,一直拍到磁器口东边,一卷胶卷拍完我才骑车往回赶。虽然天气炎热,但光线很好,不出两个月这条街道将不复存在,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多拍些照片。在拍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以前在书上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现将一部分呈现给各位,与我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锦馨豆汁店  随着广安大道扩建工作的展开,这家有着老北京独特风味的豆汁店被拆除了。很多老北京人所好的这口儿,也要事过境迁了,这里面的小吃极有特色,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来这里喝豆汁的多为老年人。一碗浓浓的豆汁,配上一小碟咸菜,再来两个焦黄的焦圈,胃口好点的再来个芝麻烧饼或麻团什么的,那酸、咸、甜的口味令人难忘,回味无穷。现在很多小吃店也有这豆汁卖,庙会上也屡见不鲜,但那味道远不如这里的纯正,这里是很多老北京人留恋的地方。它的门面虽然破旧,店内的陈设也很简陋,但它带给人们的口味儿是久远的,是永远磨叨不完的话题!


清华池忆旧 在我上小学时,就对清华池澡堂子有很深的印象了。记得那时我和街坊家的小弟一起去洗澡,澡票是两角六分钱,父亲单位经常发洗澡票,可以用来洗澡也可以用来理发。进门后,每个人可以选一张床,上边有一条大毛巾被,床边有个衣柜,放自己脱下的衣服,要是冬天,服务员可以用衣杆把大衣挂在高处。
    锁好衣柜,把钥匙套在胳膊上,穿上木拖鞋(俗称趿拉板),走到浴室门口,服务员递给每人一条毛巾,肥皂里边有,没有的话可随时找服务员要。浴室里周围是许多的喷头,中间有两个大池子,一个水温高,一个水温低,我们小孩子喜欢水温低些的,边玩边洗,在池子里泡够了就上去冲一下。冲洗完毕出来后,马上就有服务员扔给你一条热气腾
腾的毛巾,用来擦脸。回到自己的床边,花上一角钱沏上一壶茶,躺在床上盖上毛巾被,美美地睡上一觉,不到下班时间,没人轰你。啊!好舒服呀!
    如今的清华池澡堂子变成了清华池康乐宫,洗澡的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什么木桶浴、桑拿浴、冲浪浴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把洗澡变成了一种休闲方式。广安大道的修建,清华池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使曾经在这里泡澡或休闲娱乐的人们,把它当作一种回忆留在心里!


民主戏园忆旧  民主戏园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路南,距珠市口十字路口约三百米,后改为开明影剧院。记得我小的时候,只有这里一开戏,我便和同院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到这里凑热闹。那时家里没电视、没有报纸杂志,谁家有个“话匣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孩子的娱乐方式就是扎堆起哄凑热闹,那时哪家差不多都有三、四个孩子,大杂院里一招呼就是一大帮,成群结队。到民主戏院看戏,小孩没钱买不起票,只有趁着看门人不注意,偷偷溜进去,戏看了大半了,被看门的人发现,揪着耳朵给拽出来,但还是不甘心,于是就搭人梯爬到右边的小房顶上,再爬进二楼的窗户接着看。挖空心思费劲周折看了半天戏,其实一点也没看懂,为什么呢?只为凑热闹!


续说石狮的故事

  《北京晚报》2003513日的五色土副刊版登载一段石狮收藏的故事,石狮的照片虽然只有3cm2cm宽,但我还是辩认出了这尊我曾经也拍照过的石狮。
    放石狮的这家院门口叫河泊厂西巷,此院门为36号院,靠近巷子的南口。此胡同南口与珠市口东大街相连,南口的西侧拐角处原来是一个副食商店,我的老岳母管那个商店叫“大顺”。老岳母家原来住珠市口东大街57
号院,离“大顺”商店仅一华里。
   
三年前的夏天,菜市口至广渠门的这一段街道要扩展,路两旁的许多居民需要拆迁。我家早先在珠市口西大街住,从小在这条街长大。直到1975年我参加工作以后还天天骑着自行车从这条街到东郊去上班,一直到1980年我家搬到朝阳区红庙。我夫人家又住在珠市口东大街。所以我对这条街道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为了留下一些老街道的照片资料,在拆迁那一段时间我利用公休日、冐着酷暑骑着自行车在这条街上拍了近七八百张的照片,其中包括这尊石狮子。
   
看到晚报上的这篇文章和石狮的照片后,我将三年前拍的两广大道的照片又找出来,当年这条老街道拆迁时的前前后后又都一幕一幕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岁月如水流逝,当年的老街景象,就如同那尊石狮,感觉只是一念之差的工夫就再也寻找不到了,值得欣慰的是留下了一些老照片和一些老街坊的故事,还能使我们见到和听到这条老街的缩影和传说。


附:石狮
                                                    作者:李鸿达
   三年前的一天,途经一个工地,偶然发现一尊被遗弃的石狮,当时令我兴奋不已。于是晚间叫上几个哥们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狮子拉回家。

  石狮通高
70厘米,重约400余斤,汉白玉质地。从风化的程度看,年代久远。这尊石狮与北京众多石狮不同的地方是——它的嘴是平直向前的,不像前门、故宫的狮子嘴是朝下的,而且底座的造型也不一样。我把石狮摆放在老宅门口,用洗涤灵给它洗了澡,最后用铁链牢牢拴住。自从门口多了石狮,老宅立刻变得不同寻常起来,先是一些胡同游的老外,纷纷在石狮前拍照留影;后来是许多古董贩子找我要买石狮,有出五百的,有出一千的。我说多少钱也不卖。
  很快拆迁公告贴上了墙,眼看就要住楼了,石狮的去留使我犯了愁。

  就在这当口,来了个五十上下年纪的人,他左一个大哥右一个大哥的叫。我说你比我大,有什么事就直说。他说他特喜欢这狮子,我说我更喜欢。他说就要拆迁了,大哥您出个价。我坚持不卖,扭头往回走,那人笑嘻嘻把我拦住,递上一支烟说:
“大哥您就要上楼了,这么大个物件您往哪儿放呀?这么着吧,咱交个朋友,我先替您保存着,什么时候您想它了随时到我那儿去看;什么时候想要了,我再给您拉回来……”当时我就跟遇到了知音似的,于是慷慨解链,把石狮拱手送给了他。
  后来,请人根据照片画了一幅老宅门的油画,挂在客厅。有一天,家里来了位历史系的老教授。老人家一眼看到油画里的石狮,追问我:
“这狮子在哪儿?”我说:“拆迁时送人了。”老教授闻听以后,连连摇头说:“你让人蒙了、骗了。这狮子出自元朝,是绝无仅有的文物。贩子出手就是五万,如果找到公狮配齐一对,市场价值二十万。”看着懊悔不已的样子,老教授临别留下一句话:“不交学费入不了道,不该是你的东西,即使得到了,早晚也会丢掉。”
    老教授的话使我很快摆脱了郁闷,也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心态平和了许多。


返 回

此网页最近更新于2010年08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