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儿寨及四座楼山考察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熊儿寨及四座楼山考察


    2003年元月11日,与夫人来到平谷熊儿寨村,一是想看一看熊儿寨堡的遗址还有没有,另外再熟悉一下附近的上山路线,待天转暖后再把这里的长城考察一下。

    出发前我查过一九九二版的《平谷县地名志》熊儿寨村现为熊儿寨乡政府驻地,村民227户、1068人,有彝族一人,余为汉族,明初成村。据传,因南山有熊而得名。又因所在地古为边关隘口,设营寨防守。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建熊儿峪营统领本寨,遂称熊儿峪(谷)寨,后演化为熊儿寨,沿用至今。古营寨遗址有北、南、西土城门三座,西城根现存井两眼,以城墙划为内、外井。另有校军场一处己毁。附近还有晾马山和放马场,古为放养军马之地。我和夫人进村打听年岁较大者,询问其寨堡的保存现状。村民告诉我们说都盖房子平地了,根本就找不到什么遗址了。听说我们是看边墙的便告诉我们从这里往东过花峪村到河口,那里有石长城。

     我们看了一下地图后,出村往北走了约一公里再往东拐进一条很宽的山沟。虽然是沙石土路,但路很平。往东走了快一个小时了也没看到长城,方向变成东南,盘山路越走越高,想找个问路的人可路边的村子都是空的,没有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人的院子,一打听说你们早走过了,我们己经来到段洼村。人家告诉我们离这里四公里就是四座搂山,那里也有长城。我想己经上了这么高了,干脆去四座楼山吧。于是赶上“小红毛驴”继续往上走,高山上风大又冷,路上背阴面的雪没有化,而且还很厚。全是盘山土路,我们小心慢行来到了四座楼山顶。

     四座楼山现己开辟为风景旅游区,山高海拨为1063米,山上原有四座明代修筑的望敌楼。据一九八一年《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录》记载:“四座楼是我县长城上的重要建筑之一,因四座楼同在一座山的山顶上,相隔不远而得名,所在山峰也因此得名为四座楼山。

    四座楼山位于镇罗营、熊儿寨、黄松峪三个公社交界之处,海拨1062.7米,山顶平缓,四座楼就建就建在这里。四座敌楼东西排列,楼与搂之间相隔6080米,有城墙连接。敌楼为砖石结构,边长四米,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可容纳数人居住,上层有了望孔和射箭垛口。这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古代守卫边界的屯兵哨所。

    现在,四座楼只存三座,最东面的一座在建二零八站时被拆除,楼与楼之间的城墙也被拆毁,砖石均用于二零八站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现存的三座敌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顶部坍漏,有的墙体裂缝。尽管有部分损坏,但是这三座敌楼不减当年的威风,仍然象忠实的哨兵一样,屹立在群山之巅。”

    我们首先来到最西面的那座敌楼,山北侧是断崖,南侧是缓坡,山坡上是一片松树林,郁郁葱葱。敌楼东侧还有三十多米长的一段石墙,外墙残高三米左右。再往东依次为另外两座敌楼,没有石墙,继续往东是一个由铁栅栏围起来的大院,门口挂有游人止步的牌子。这个院子可能就是《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录》中所说到的二零八站。院里有很多铁塔,有高有低的竖在山顶,可能是发射或接收无线电信号用的。由于是冬季,旅游区晢时没人管理,山上空无一人。

    拍完照片做完记录,简单吃了饭后赶上“小红毛驴”下山,到了段洼村路口没有从原路返回,向东南方向顺路下山奔南独乐河方向。虽然是冬天,山上景色依然好看,复杂多变的山脉轮廓清晰可见,如若是夏季倒见不到这般光景。沿途山凹中有许多村庄,但都是没有门窗的空房子,好不容易在路边见到一个放羊的小孩,询问得知是封山育林,山上的村民全部迁移到山下居住,以便解决深山区交通不便和吃水、生活困难的问题。山上的庄稼地都己不再耕种,现在全都变成了林场。

    沿盘山路一路下山,大约又走了八九公里,偶然看见南边山上有石墙出现。一看时间是下午两点多,还有时间,我和夫人决定上山看一看。山坡上全是积雪,看不见上山的路,只是看着差不多稍微平象路的地方便下脚。拽着树枝往上攀登,上到山顶看到的长城是毛石干垒而成,外侧残高三多。石墙为东西走向,根据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长城往东翻过高山可能到黄松峪水库西侧,我们沿石墙往西走了大约二百米登上一座山头,上面有一座山石筑成的圆形烽火台,己塌成一座巨大的石头堆。

    站在烽火台顶上往山沟西侧的山梁上望,长城穿过山沟往西面山顶上爬去,翻过山梁后不见了。山沟里有一个小村,下山后问村民得知为楼南沟村。回城后我查找了有关资料,据《平谷县地名志》记载:“南独乐河镇北寨村委会辖村,村民47户、157人、有满族二人,余为汉族,清代成村,因建在东石片下的南沟,又在长城墩楼以南,故名楼南沟。”

    沿楼南沟村往南不远公路变成了柏油路面,过南独乐河镇、平谷县城返京。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