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城上忆八路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孟良城上忆八路


    2003830日早6时,我同小站的朋友们在公主坟南准时出发,这次出行的目的是根据三张六十多年前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去寻找当年八路军战斗过的地方,地点在河北省涞源县的东南一带,组织和发起人是老普和随手。同小站多次参加活动的我还是第一次与老普见面。他虽然已近60岁了,但一眼看上去身体很结实,想他年轻时一定是一个喜爱运动的健康小伙。

    参加活动的还有:大鹰及女友、狄人杰(还是老样子,拿着笔记本总是在不停地记呀记,让人看起来心中忙乱)、纳木错及女友、尚方和小虎(两位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老郑(酷爱集邮的发烧友)、陈刚(北京电视台《京郊大地》栏目的编导)。这里尤其要说一下陈刚,他已多次参加并报道我们的活动,这次更是继承并发扬了当年八路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单挑孟良城的采访活动,值得鼓励。

    老中青三结合,大家一行十二人四辆车,旋风一般地沿京石路直扑房山,计划是过房山走长沟、大石窝奔张坊,没想到这条公路正在大修,刚到岳各庄路口我们便被堵在这里。身陷重围的大家见缝插针,一股劲往前钻,在岳各庄路口左拐往东,不到一小时的工夫我们终于冲出重围,路过京郊首富村——韩村河(这里我很熟悉,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三年),继续东行来到京石国道右转往南直奔易县。

    大约在上午11时左右,我们冲过清西陵,来到了太行山八径之一蒲阴陉——紫荆关。紫荆关的城池现在正在进行修复工作,北门南侧的一段城墙已经完工,城上的垛墙为青砖砌筑,白灰钩缝,可是下面的石墙不知为什么是用水泥钩缝,修成了现代化的城墙。这种事情我已碰到过好几次。其实,用白灰膏比水泥价格便宜,即能节约工程用款,还可以保持长城原样。也许搞工程的领班不懂行,不了解修旧如旧的原则,但他起码应该知道明代还没有水泥这种建筑材料的常识吧。

    紫荆关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关口,早在汉代这里就有了记载,《河北通志稿》关隘考中记有:“紫荆关,古曰五阮关《方与记要十》又曰子庄关《同治畿辅通志》宋时亦曰金陂关、后以山多紫荆树改名、金元以来皆名紫荆《雍正畿辅通志四一》在县西八十里(指易县)西至涞源县七十五里、至大同县五百里、北至沿河口三百里、至宣化县四百五十里、西南至插箭岭一百二十里《紫荆关志一》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马关吴王口止最为紧要、关山险绝、河流中断、外恃宣大、犄角在人《宣府镇志九》上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山谷崎岖、易于戍守、崖壁峭直、状如列屏、太行蒲阴陉,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以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踞于中群、隘翼庇于外、规模壮丽、屹然畿辅保障《紫荆关志一》。”

    看完紫荆关城己是中午十二点,大家在村子里找了一家饭店吃完午饭后,继续沿着拒马河向西进发,走了大约十多公里向左拐,进入一条严重坑洼不平的砂石路,由于这里有矿山,路上全是拉矿石的重型矿山车和拖拉机,把路面轧的全是深坑。一路又艰苦颠簸了五六公里的路程右拐又进入一条更窄的山路,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路,车沿着沟底艰难的向上爬坡,又行进了三公里的路程,我们将车停在一个采石场里。从这里开始只能沿山路步行上山,刚开始还有一条山路,后来树木杂草越来越茂密,在松树林里钻来绕去,这下倒好,给随手采了不少松蘑菇,很显然是走错了路,但己无法后退,只能先上到山顶看一下情况再说。

    上到梁头,往西一看确实是走错了路,长城还隔着一条山沟在西边的那道山梁上。小虎性子急道:“咱们从梁头继续往前切吧!”我一看他指的那个方向全是茂密的松树林,很显然大家是不会同意这么切上去的。经过商议最后大家决定先下到北侧山沟里的大道上,沿大道向西再上山还是先返回去要看下山后的时间再定。於是大家开始下山,山坡很陡,我们又开始钻树丛,小虎在前面开路,他的腿脚也最麻利,不一会儿就下去了,又憋足了一股劲想挑到西边的梁头上,又是大家把他喊了回来,说是先找到回去的叉路口再说。往回走了大约三华里我们找到了叉路口,老普、老郑、随手、纳木错先回到采石场去开车。   

    大家凑齐后又经过商量,决定把车开进这条叉路能往前顶多远就顶多远,直到不能走了为止,如果时间够就上山,时间不够就在山沟里宿营,由我和小虎、尚方仨人带上一部手持对讲机先去上山探路。

    我们仨人轻装前进,感觉这回是走在了上山的正路上,不一会儿便顺利登上了西山上的梁头,左拐沿山梁向南是一条漫坡,我们直接杀向山顶的边墙。上到边墙顶上一看,太好了!我们脚下的城墙正是我们找了大半天的孟良城的北城墙,这段墙两边与长城相连并呈东南与西北斜的走向,整座城沿山随形圈筑,象一个枣核状。城的南侧有一座城门洞保存完好,外侧门洞上方有石匾嵌过的遗迹,但匾己不存在,南门外下方有一座方形石墩台。城内地势平坦,地上长满了蒿草,有一排排干透了的棒秸,想必是当地的农民近两年也不上来种庄稼了,城的面积东西向有三百余米,南北向有五十余米宽,城的北侧有三四处旧房基遗址。城内还发现有石碾盘,石臼、水井和上马石等遗物。传说此城是宋代大将孟良、焦赞屯兵打过仗的地方,但城内大都是明代遗物,没有发现更早期的瓦片及遗物,更没有发现有带文字的石碑等能够断代的文物。

    我用对讲机向下边报告了山上的情况,并建议老普、随手把大家带到山上来宿营,孟良城座落於海拨1250米的高山平坡上。城内地势平坦,四周有城墙围护,夜覌星象、晨看日出,宿营条件是再好不过了。由于我们仨人的包还在山下,我们先后下山接了一下大部队,把自己的包接上,大家来到山上己是下午六时多,天黑的很快,抓紧时间摸黑把帐篷支好,点上沟火,大家围座在沟火旁,顶着天上的银河,看着五百年一遇的火星大冲,欣赏着西边天上的一钩新月,那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及各种星座好似伸手可得。如果是在城市里现在可是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然美景。我们吃着各自带来的美味,陈刚不知从哪搞来的老玉米,支在火上烧着吃起来,我喝着随手的精品二锅头,吃着榨菜和老家肉饼的芝麻火烧,大家热烈地聊起了明天的计划和猜测着能否找到当年老八路拍照的地奌。

    31日早晨五奌多,我听到尚方和小虎的说话声,说是昨天夜里有一只动物围着帐篷转了好长时间,我想可能是山上的小动物们闻到好吃的香味来这里找吃的。多少年这里没来人住过,好不容易碰到一回,大概也想跟着凑凑热闹、捞一把好吃的开一开荤。两年青人一吵吵大家也都先后起来了,顶着清凉的晨风来到孟良城的东北角等着观赏和拍日出,望着东方渐渐变红的天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老阳待会儿会从哪一座山头上冐出来,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大家迎来了一个別具意义的日出——孟良城日出。

    看完日出,小虎和尚方两位年青人想往南爬一段山,用小虎的话说那叫挑一段!我觉得追着他们可能费奌劲,但总想着来一回不容易,况且又赶上这么好的天气,正是拍照的最佳时机,於是我追着他俩一边拍照一边爬上了南边的那座高山头。返回后我们才知道刚才爬的这一段长城正是六十多年前老摄影家沙飞给八路军拍照的地奌,经过与画册上老照片的仔细对比,连拍照片的位置都找到了,此时大家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纷纷摆出了当年八路军架机枪的姿势在当年的地方拍照留念。这次共找到三个拍摄点:架机枪的地方、背景是在长城上,后面有两座敌楼,只是现如今的敌楼比六十多年前稍有损毁,近处那座敌楼上的铺房和垛墙塌没了。还有一处是八路军在长城上开总结会的场面,背景是一座写有抗战标语的敌楼,现在此楼己毁,只剩半截,还是从远山的形状上分析辩认出来的。另外还有一处是欢呼胜利楼,照片是一群八路军战土在一座敌楼上下举枪欢呼的场面,细心的老普和纳木等几个人连欢呼楼上砖的层数都与老照片做了对比。老普非常激动地说:“虽然我们在来的路上出现了几个曲折,但预示希望的一天终于来了,我们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大家心情无比激动,站在当年的欢呼楼上又一次欢呼胜利。

    参加这次活动的老郑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今天他带着一张1995年发行印制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的就是欢呼楼的照片,贴的邮票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扛着枪的一张照片,但后面的背景也是欢呼楼的重叠背景,按老郑他们集邮行家来说也还算有联系,但不理想的是这张明信片上的邮戳盖的不理想,盖的是山西阳泉。若按较为理想的要求应盖河北涞源县的邮戳或离欢呼楼这个地方更近的地方邮局的邮戳是更为理想的,使明信片本身、贴在这张明信片上的邮票和邮局盖的邮戳三方都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张具有特別纪念意义的明信片。

    这一天的天气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古长城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使我们倍感亲切,这里曾经是革命先辈打击日本侵略者战斗过的地方。中国的长城古老而伟大,她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而我们喜爱长城的每一位朋友都具有战胜一切困难、勇敢攀登、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此次孟良城之行不但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使我又结识了小站的一些新朋友:老普、己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岁月的磨练使得他显得深沉稳重,这把年纪了还能背着五六十斤重的大包和我们一起翻山越岭,组织和发起这次別具意义的活动。这是什么精神?没有什么美好的语言,只有一句实实在在的话:这是长城精神!老郑:一名酷爱集邮的发烧友,今年己四十八岁,脑袋上的头发己是地方不能支援中央,看上去倒很象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教授,聊天中得知他也喜好民乐,只恨时光短暂,没来得及相互勾通,下次有机会吧。小虎和尚方:生龙活虎的年青人,爬山如履平地,看见长城就按奈不住心情激动,爬上高山就兴奋无比,年青人嘛,就象早晨八九奌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小虎画一手水平颇高的古建筑素描,尚方现在就读於山西大学考古系,两位都是才貌双全的棒小伙。

    返京后我在家查找了一些我手头上的现有资料,使我对涞源县及孟良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涞源城、远在汉代时称广昌县、魏晋及北魏因之、隨唐宋元为飞狐县、明清复改广昌县,民国改今名。孟良城位於涞源县东南,古时称宁静安口,在《直隷疆域屯防详考》一书中记载有:“宁静安口在县东南(指涞源县)三十里岭之东南、与易县五迴岭相连,为紫荆关外之要隘、明景泰时筑城置戍、清设兵驻防。”《明长城考实》第159页也祥细记载了这个地方:“…当地称宁静安城为孟良城,传说北宋大将孟良焦赞曾在这座城里驻兵打仗。…宁静安城堡围墙亦为石砌,今大部尚好,据《畿辅通志》载: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筑城置戍,城堡现存一座砖砌券拱南门,门额上原嵌有石匾,据说上刻“天险”二字,今门匾己无。城堡呈枣核状,约二百米长,但最宽的地方亦不足五十米,城堡内尚存碾盘,上马石等物。城中关王庙旧址还有一块断碑,是修关王庙的碑记,此碑为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秋七月所立,碑文开头有:“宁静安旧无关王庙、庙建于隆庆之壬申……”等字。”书中的描述与我们看到的情况基本上相符,只是我们没有见到那块断碑。

    孟良城之名我认为也是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因史料记载此城建於明景泰年间,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城中遗物全是明代以后的,没有发现宋金元时期的遗物及可以断代的实物。不管孟良城是传说还是老孟真的在此领兵打过仗,即然老百姓喜欢这么叫,那就还叫孟良城。让我们永远记住曾经有十二位朋友来到这里——孟良城上忆八路。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