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子口至北水峪口长城考察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北水峪口长城考察


    2004年8月14日我与长城小站的老狄、九月、小薛、点点8848、弘一、尚方、共一行七人又一次来到上次穿越的终点黄门子口,开始了继续往南一段的长城穿越考察,我们在东直门乘长途车到密云县,再租车到荣家台,到达后己是中午11时多,大家在山沟的小河边简单的吃了顿午饭,稍事休息后,开始了登山。

    凉爽的秋风伴随着我们登上了黃门子口南的第一座墩台,拉开了这次考察的序目。点点8848和尚方一路记录着每一段边墙和敌楼的现状、尺寸和其地理位置。站在这座墩台上往下看,黄门子口的全景尽收眼底。《密云县志》中曾记载这里有城堡,现在除了两边山上延伸下来的边墙以外,山沟里己找不到城堡的遗迹。而看到的是满山的绿色植被和那山沟中错落有致的房屋,在大片绿色的映衬下冒出一片片灰色的屋顶,形成了一种合谐的颜色搭配。

    我们沿山脊继续上山,走过一段十多米长的一段石墙,前面是一段山险,一块巨大的岩石横在面前,每次攀登山险和钻树丛时小薛和九月总是一马当先,在前面为大家开路,九月第一个沿着岩石缝隙先攀了过去。翻过山险后,再往上是很长的一段六十度的山坡,己让植被封得严严实实,找不到路。大家只好钻树棵子了,由于前进速度缓慢,感觉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知不觉地又站在了边墙上,沿墙顶往上走,出现了一段约百余米的单边石墙,现残高两米多,宽不足一米,山石干垒而成。继续上山,长城又顶到一处山崖下,山脊上犬牙交错着一堆山石。有一块重约七八百斤的石头用手一推还能来回晃动。再往前又是一堵墙似的断崖,小薛轻装先爬了上去,弘一身形高大站中间,然后就是大家叠罗汉一般将背包先都递了上去,大家互相保护着,轻装翻过这座悬崖。弘一大师高大的形象为我们这支队伍增添光辉,他是第一次宿营在长城上,通过这次穿越使大师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我们沿长城又走了一段较平缓的山坡,终于见到爬山后的第二座敌楼,敌楼几完全塌毁,只剩下一座方形的条石台子,在台子的东北角有一堆獾粪,后来我们把此楼起名叫“獾粪楼”。过了这座敌楼后城墙变宽,上顶宽有三米左右、毛石干垒,有残存的一段一段的石垛墙,现残高一米余。沿城墙马道继续上山,又见第三座敌楼,顶部大部分己塌,只剩南侧的一面砖墙还保存完好,墙上还留有三个箭窗,根据点点8848的海拨表测到此敌楼海拨为622米。

    稍事休息后,沿长城接着往前走,半路上碰到一位上山采榛子的老乡,询问了一下前面山路的情况,老乡告诉我们说沿墙走可到平谷关上村与北水峪之间的那条山沟,但路及不好走,主要原因是此段山路多年没有人走,己被柴禾封死。问完路况后大家继续上山,这时长城又是顶到一处山崖下不见了,眼前又是密集的绿色植被,仰望山顶上面矗立着一座非常高大的墩台。山顶看着不太高,可是一钻进茂密的树丛中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沿着一条岩石缝隙边砍树枝边开路,由于行进速度缓慢,大家就觉得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艰苦之路。尚方说他感觉好像又在和小虎一起爬老岭长城,没完没了的钻树林。九月不知什么时候脱离队伍,先钻上山顶在等我们,大家都上到山顶后,批评九月以后不要单独行动,以保证整个团队的人身安全。

    山顶的这座敌楼是今天爬山后见到的第四座敌楼,楼子的上半部全都塌毁,还能看到砖砌的券洞,被碎砖烂瓦掩埋了多一半,只能看到券洞的顶部。底座为大块山石砌筑,我们测量了一下尺寸,为10米乘10米见方,现残高约六米,墩台周围散落着大量的城砖,有许多砖面上凸印着“东右”字样,还有些字反印着,令人费解,我们将这些文字砖拍照记录了下来。
    继续上路,这段路我们是一直走在长城上,边墙顺着山梁拐了一个S弯后又开始爬高。又来到一座高山头上后,长城又开始断断续续的沿山梁平缓前进。这座山上的岩石非常奇特,大面积的出现了鹅卵石被粘在一起的现象,很象是被水泥浇铸而成。而更为奇特的是有百余米的一段这样的岩石被人工凿成了长城,现在还残存着几个“鹅卵石”的长城垛口和一段城墙。我和老狄开玩笑说这是咱们的一个“惊天大发现”。这种依山体岩石和利用山险的长城很多见,但这种“鹅卵石”长城的确是第一次发现。

    沿长城又平缓前行了五六百米,长城向东侧的一个小山头分出一段大约二十米的一段分叉,山头上连着一座敌楼,这是我们今天走到的第五座敌楼。此敌楼上面也已塌毁,只剩有残存的券洞,也是被掩埋了大半,此处海拨高度为739米。从分叉处长城又向西顶到一座至少有一百五六十米高的山崖下就没有了,山背后的西南方向又看到有城墙和烽火台。

    这时天色己晚,半山腰有一放羊的老乡在喊我们赶紧下山,天要黑了有危险。城墙北侧有一片平地,是安营扎寨的好地方,大家一起将没膝的草踩倒,在厚厚的草地上支起了三顶帐篷,大家在这天然地毯上席地而座、围成一圈,各自拿出自带的食品,点起两个酒精炉,煮上方便面,汤里另加切好的白菜丝和山西老陈酷。为了让面汤的味道更加鲜美一些,九月又到旁边的长城马道上采摘了一把野韮菜花,放进了面汤里。真是太美了,恐怕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也喝不到这么鲜美的面汤。

    酒足饭饱后,天己完全黑了下来,我们的宿营地海拨730米,由于地势高,空气格外清新,当晚又是大睛天,夜空中挂满了星星,由于周围环境漆黑一片,有流星不断的从夜空中划过,还能很清楚地看到成片的星云和银河。大家毫无睡意,躺在草地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认起了星座。什么大熊、小熊、狮子、蝎子等等,还有北斗七星,牛郎织女,七十二星宿,中西叫法样样皆全。这可是真正的聊大天,贶大山,天南海北没了边,直到半夜大家才尽兴而睡。

    第二天清晨,是一个阴天,很凉爽。不到六点,九月起来又到前面去探路,大家陆续起来后简单的吃了早饭。我想给大家在宿营地拍张合影,可是七个人谁也没带三角架。突发奇想,我砍了三根姆指粗的树枝,找了根绳子一捆,上面架一块扁平的石头,一个自制三角架就做好了。我把照相机往石头上一放,拍摄角度不合适只要动一下石头就可以了。大家座在宿营地帐篷前面,拍下了这不容易再有的一刻。

    拍完合影,收拾好帐篷背包、装好垃圾,留下一片干净的草地,我们从这里又出发了。还是小薛和九月在前面带路,沿着山左侧的一条偏坡道向南前进。老狄还是那个样,跟在队伍的最后不厌其凡的记着他那本臭豆腐账,还不时的扔个一斤半斤的肥料,来年使这里的植被更加茂盛,起到了很好的长城环境保护作用。走了大约一公里的路程,又开始向西上山,这时我们己绕过面前的那座高大山头,来到这座山的南侧。这时又上到边墙上,城墙往北顶到南山崖下,沿墙往南又走了一段,翻过一个小制高点,眼前出现了一段很整齐的石墙,我们用尺子量了一下,上顶有四米宽,只是石筑垛墙塌毁了,有的地方还断断续续的留有不足一米高的残基。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一段为加固外侧墙体防止倒塌而筑的一段小分叉,有六米左右长,筑在很陡峭的山体上,支撑和保护着主墙体。回头往北望,见到我们刚才绕过的那座高山头上也筑有一座敌楼,远远望去现也只剩下一座台基,这是我们这次走长城唯一没能走到的一座敌楼,也是我们这次走过的第六座敌楼。

    长城沿山梁弯曲前行,又往南走了一段,我们登上了一座园形烽火台,大块山石干垒而成,足有六七米高。这时大家走得也很累了,都座在上面休息,问尚方得知测得这里的高度是海拨780米,南面的山势非常漂亮,我抓紧时间在这里利用休息时间画了一幅速写。

    再上路沿长城又走了二三百米,就都是断断续续的山险与石墙,高峻的山峰顶上全是奇形怪状的巨形山石,我们只能沿着岩石的缝隙揪着树枝向上攀。我和小薛在最前面,刚刚爬到最险要的山尖,忽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我和小薛趴到山石后面等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又敢继续向上爬。天阴得比刚才又重了,山风很凉,吹得浑身发紧,也可能是我们在站山脊上紧张的缘故。爬过了这段山险后,在等后面的人上来时,抓紧时机,我又把北面的这段山险和长城又画了下来,此处海拨843米。过了这段险山峰,又走在了长城上,这一段很平缓,大约走了三百余米,长城往南顶到一座大山包下面又不见了,在前面探路的小薛说前面及两侧都己没路,全是密集的树丛。往回走了五十米左右,右侧有一条下山的小路,方向是奔一条山沟里去了。

    这时己是下午一点多,大家决定下山,下山路很难走,到处是蜘蛛网、藤条,还有许多带刺的植物,不敢用手去抓,会会儿、毒虫应有尽有。走了一段觉得植被越来越密,看到旁边有一巨大的碎石坡,我们又走在了碎石坡上。虽然总要来回跳着走,但总比钻树丛强多了,这个碎石坡的石块大的有一间房子大,小的也有七八百斤重。我给这个碎石坡起了个名字叫“长城石料场”,并告诉老狄回去发个消息,又是一个“惊天大发现”。下到沟底后,没有了石头,又开始钻树丛,小薛手抡着我的那把小板斧,在前面砍着树枝藤条开路,前进的速度很慢,走的很郁闷。这时前面的小薛发现了一个泉眼,大家立刻又活跃起来,赶紧把所有的空瓶子都加满了水。这时又下起了小雨,好在我们都钻在树丛里,只是将裤腿和鞋全淌湿了。
    钻了近两个小时的树丛,终于下到一条大山沟中,大家加快脚步,冒着雨一路急走,来到山沟口。这时远远地看到一辆三马子正在马路上调头准备下山,我们紧跑几步搭上便车,开车的老乡说如果没车要走五公里的路,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三马子一直把我们拉到关上村汽车站,老乡还执意不收车费,说是顺路帮忙,大家谢过老乡后座上了一辆开往平谷县城的六路小公共汽车,到达县城汽车站我们便在附近找了一家叫“兔子王”的饭馆,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腐败了一顿”后,当晚七时左右一起顺利返京。

    通过对这一段长城的实地考察,这一段的长城和周边自然环境都保护得很好。据当地老百姓讲,由于现在砍柴的少了,有许多庄稼地也改种果木树,上山路由于人来回走的少了大都被柴禾封死,几年以前这山就己没有人上去了,连放羊的都只放到半山腰。一路上我们只见到六座敌楼,全都塌毁,只残存石筑基座,只有第三座敌楼还有一面砖墙和三个箭窗。另外还有圆形烽火台一座,大块山石堆垒而成。边墙也全是山石干垒而成,很显然,由于这里地形复杂,山高路险再加上人烟浠少,在当时这一段战事极少,连敌楼的数量都很少。因此在明朝的中后期这一段长城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和包砖加宽等工程。


<<back